致敬永不褪色的荣光!镇江公安举办复转军人访谈活动

镇江 更新于:2025-08-04 11:13
  • 南柯野史


    退伍军人就业转型期的社会价值认知偏差,始终是公众关注的深层痛点。

    2024年8月1日,镇江市公安局通过举办复转军人访谈活动,让54岁的社区民警魏文广、情指中心民警郑方、特警队员巫欢等退役军人讲述20年警务生涯的真实故事,凸显军警角色转换中精神传承的现实意义。

    当"退伍即失业"的刻板印象仍在部分群体中存在时,这场活动用鲜活的个体成长史证明了退役军人职业价值的延续性。

    退役军人群体每年以百万量级涌入就业市场,公安系统接收转业人员比例长期超过20%。镇江案例的特别价值在于展现了"跨界人才"的独特优势:海军学院出身的魏文广将舰艇管理经验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网格化管理,部队通信兵郑方将军事文书能力升级为公安宣传的系统化运作,武警特战队员巫欢把单兵作战思维改良成警务战术体系。这种能力迁移不是简单岗位平移,而是基于军营锻造的纪律性、执行力和集体意识进行的二次创造。

    对比某些地方将复转军人边缘化为"安保岗""后勤位"的短视做法,镇江公安机关的用人智慧值得借鉴。研究显示,经系统培训的退役军人警察在应急处突、群众工作中的表现普遍优于普通民警15%-20%。但现实中,仍有38%的受访复转军人表示在角色转换期遭遇过能力质疑。魏文广用二十年深耕社区获得"百姓贴心人"称号的过程,恰恰证明时间维度才是检验职业价值的最佳标尺。

    建议各地借鉴"镇江模式",在退役军人入职初期设置双轨培养机制。既保留其军事专长,又通过警校教授现代警务技能,避免出现"高射炮打蚊子"的错配现象。可参照深圳特警支队建立的"军事教官团",让巫欢这类专业人才参与制定训练大纲,把特种作战经验转化为城市反恐预案。对于社区民警岗位,可开发类似魏文广"青少年关爱室"的标准化工作模板,形成可复制的军转警社区工作法。

    这些穿惯军装又换上警服的人,骨子里刻着相同的忠诚基因。看魏文广在菜场调解纠纷时,还能看出当年军舰上给水兵做思想工作的影子。郑方从抗洪抢险到深夜救人的连贯轨迹,不过是迷彩绿换成藏青蓝的同一份担当。那些说退役军人不适应地方的人该看看,镇江这些老兵的荣誉墙就是最好的答卷。

    其实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跨界守护者"。就像杭州地铁把退伍侦察兵培养成安检专家,上海把雷达兵转型为智慧交通系统操盘手。与其总讨论转业安置的困难度,不如多看看这些成功案例背后的组织智慧和个体努力。下次遇见社区民警走访登记,说不定他衣服下面还留着当年抢险救灾的伤疤。

    有些单位总抱怨留不住退役军人,却不想想有没有给足成长空间。镇江公安让郑方从前线转宣传岗位的用人调整就很有启发——既要让军人的血性在街头闪耀,也要让他们的智慧在幕后发光。毕竟无论是战场还是警队,真正的战士从不在乎站在哪个位置,只关心能否守住身后的万家灯火。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